春意正濃,又是清明。4月3日,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紅色記憶小鎮內,涉縣第九屆清明詩會再次如約而至。“風穿過松林的低語,恰似《英雄》詩行中永不熄滅的火種……一首首感人的詩句,恰似股股清流,讓這個節日充滿了慷慨激昂的精神力量。
據悉,本屆詩會有“踏春尋詩”“清明追思”“時代贊歌”等3個篇章10首詩歌,讓游客在詩歌朗誦中引發共鳴,一同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優美音樂聲中,朗誦者抑揚頓挫,聆聽者如醉如癡,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精神的堅韌不拔得以充分彰顯。
清明,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一端連接著已逝的先輩,一端通向未來的無限可能,源源不斷地為當下注入磅礴力量。在這一天,人們或走進墓園,獻上一束鮮花,寄托無盡哀思;或居家追思,翻閱舊照,重溫往昔溫暖……而涉縣的這場清明詩會,以詩意的筆觸,書寫著對先烈的敬仰,對歷史的銘記。同步開啟的直播,3000余次鮮花刷屏的總量,更成為一場凝聚民族精神的集體表達。
節日,從來都不只是簡單的假期,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形式。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生動注腳,是歲月長河中沉淀下來的精神瑰寶。就像春節,在張燈結彩、闔家團圓之中,流淌著中華民族對家的眷戀,對團圓的執著,“回家過年”四個字,蘊含著無法抗拒的向心力,將分散在各地的游子召喚回溫暖的港灣,在走親訪友的拜年聲里,傳遞著美好的祝福,延續著親情與友情的紐帶,展現出和諧、祥和的精神風貌。
端午佳節,粽葉飄香,龍舟競渡。紀念屈原的背后,是對愛國精神的崇高禮贊。當人們包粽子、佩香囊,那是對傳統習俗的珍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而龍舟賽上,眾人齊心劃槳,奮勇爭先,彰顯的是團結協作、拼搏進取的精神力量,激勵著人們在生活的洪流中,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中秋月圓,銀輝灑地,人們仰望明月,思念遠方的親人,期盼著闔家團聚。月餅圓圓的形狀,象征著團圓美滿,在分享月餅的過程中,親情得以凝聚,家庭的溫暖在心底蔓延。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團聚時刻,更蘊含著中華民族對和諧、圓滿的美好追求,將小家的幸福與大家的安定緊密相連,小家團圓,大家團結。
這些傳統節日,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滋養著我們的心靈,塑造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它們教會我們感恩先輩的付出,珍惜當下的生活;教會我們團結協作,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奮進;教會我們重視親情友情,守護家庭的溫暖與社會的和諧。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同這積水,節日便是承載文化巨舟的載體。讓我們在每一個節日里,用心去感受、去傳承其所承載的精神力量,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讓節日的精神力量永遠流淌在我們的血脈 。(劉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