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焦點訪談》6月7日報道,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個投資3.5億的汽車博物館建成已經兩年多了,但就是遲遲不開館……
汽車博物館,拔地而起卻大門緊鎖,如明珠暗投,淪為“展品倉庫”。這非天災,實乃人禍——驗收手續竟如蝸牛爬坡,拖沓兩年半之久。尾大不掉的行政機器與擊鼓傳花般的責任推諉,令這“產業地標”化為巨大諷刺。公共財富空擲于此,豈不令人扼腕?
細究這龜速驗收,荒唐處比比皆是。消防用水問題早在2021年便如警報鳴響,卻硬生生拖到2024年才解決。規劃驗收更是“神拖”——本該2022年上會的議題,竟如石沉大海,直待2025年春節才浮出水面。正常半年可畢之功,竟需千日苦熬,效率之低堪比龜兔賽跑寓言中沉睡的兔子,而設備報廢風險卻如狡兔般飛馳而至。 管理鏈條上環環懈怠,層層“明日復明日”,終釀成此等怪現狀。
表面看是手續卡殼,根子卻在作風渙散。管委會雖口頭“嚴厲批評”,卻無一張督導函壓實責任。經投公司則以“人員更替”“節奏慢”為盾,上演“躺平式”履職。這種“踢皮球”的庸懶哲學,使3.5億公帑在推諉扯皮中悄然蒸發。
博物館塵封之痛,實為一面照妖鏡——映出某些地方“重建設、輕管理”的痼疾。公共投資絕非兒戲,要打破“爛尾式閑置”魔咒,須以剛性問責利劍斬斷推諉鏈條,用全周期管理壓實各環責任。三個月建館,三年竟辦不下一紙驗收證——這般荒謬必須終結!唯有讓拖沓者“挨板子”、失職者“丟帽子”,方能使民生工程免于淪為“民怨工程”,真正從紙上宏圖落地為百姓可觸可感的福祉甘泉。健 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