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紅濤為顧客量體。
“衣食住行,衣排第一,這代表古往今來大家對美的追求和重視,不能衣不稱心。把愛好發展成事業,我很享受奮斗帶來的快樂。”4月20日,記者采訪了鶴壁市高級服裝定制從業者戚紅濤,聽他講述自己的追夢故事。
受母親影響,熱愛服裝設計
“小時候家里雖不富裕,但母親始終把我和妹妹打扮得漂漂亮亮。每次串親戚,大家都夸我們,那時我就體會到得體的衣著能給人帶來快樂。”戚紅濤提起兒時的經歷說,母親很重視儀表,常動手給他和妹妹做衣服。看著一塊普通的布料,在母親手里變成漂亮的衣服,戚紅濤和妹妹都覺得很神奇。“母親常說,衣服是人的門面,只要大方得體就能令人心生好感。”戚紅濤一直記著母親的話,在心里埋下一顆追求美的種子,他高中畢業后考入了江西服裝學院學習設計。他說:“我學習服裝設計的初衷,不僅僅是為了追隨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想學成之后親手為母親做身衣服,回報她的養育之恩。”
進入大學之后,戚紅濤學習各種專業服裝制作知識,先后獲評國家服裝工藝裁剪師、服裝中級設計師等。“我每天6點起床,去教室畫設計圖、練習裁剪。因為熱愛,所以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戚紅濤說,學習的過程中,他常動手給自己改制衣服。大一下學期,戚紅濤買了一條牛仔褲,可他覺得太普通、沒個性,便試著用學到的裁剪手法改造,沒想到穿出去后引領校園風潮,很多同學把自己的衣服送來請他幫忙改制。
有人欣賞不了戚紅濤的創意,說他的作品不符合當下審美。“我尊重傳統工藝,但也喜歡創新,希望做出的每件衣服都具有自己的風格。”戚紅濤說,他心中堅信創意和工藝同樣重要,引領潮流比追趕潮流更有意義。
追逐夢想回鄉創業,付出辛勤收獲喜悅
2007年,戚紅濤畢業后進入某品牌服裝公司,從事面料采購、生產工作,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接觸市場之后,我發現設計服裝時必須要中和個人特色和大眾審美,在保留創意的同時,也要注重舒適和實用。”戚紅濤說,在之后的6年時間里,他將設計理念結合市場需求,熟練把握色彩、款式、面料的選擇,做到生活與藝術融合。他設計的作品推向市場后大受歡迎,此時他已完成當年的心愿,讓母親和家人穿上了他設計的衣服。
2014年,戚紅濤回鄉創業,租賃了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開了一個服裝定制工作室。“我天天晚上打地鋪,因為創業后身上的錢所剩無幾,不敢多花一分錢,畢竟誰也不知道第一單生意什么時候能來。”戚紅濤說,創業初期,他每天都要背著十多公斤的服裝畫冊、布料小樣四處拜訪客戶。一座28層的大廈,戚紅濤乘坐電梯到達頂樓后逐層向下拜訪,最忙時他一天向100多家公司介紹產品、發放名片。由于沒有什么知名度,貿然前去推銷的戚紅濤經常吃閉門羹。“咱干的服務行業,把心態放平,別太在乎眼前的一點兒委屈。”他經常安慰自己的員工,也這樣勸慰自己。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努力,戚紅濤接到一家建筑公司30多套工作西服的訂單,他當即上門為顧客量體,然后到100多公里外的服裝工廠選購衣料,加班加點做好服裝送到客戶手中。“客戶試穿之后表示很滿意,后來成了我的老客戶。這個訂單打開了我創業初期的局面,也讓我看到了希望。”戚紅濤說,雖然他的身體已經累到虛脫,但精神很亢奮,因為辛勤付出后,有種豐收的喜悅。
事業有成后,幫助貧困學子
戚紅濤給自己的定位是“有品位的裁縫”,希望能幫助每位顧客找準自身形象定位,選擇適合自身氣質的穿著,增添外形魅力。慢慢地,他的服裝設計工作室在鶴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每年高級定制服裝訂單量過萬,校服量產幾萬套,辦公地址也幾經搬遷,如今店鋪已有300多平方米,設計人員也從1個發展為十幾個人。
“現在對著裝需求高的不僅僅是成年人,孩子們也需要一件舒適的校服。”戚紅濤的設計團隊接到了一些校服訂單,他們便把部分工作重心放在青少年服裝定制上。和傳統校服用色常選黑白灰不同,戚紅濤更偏向于使用天空藍、檸檬黃等亮色,做出的校服充滿青春活力,面料透氣、有彈力。
2016年,戚紅濤在為學生量體時得知有個別貧困家庭的學生無力支付校服費用,便向大賚店鎮田辛莊小學、淇縣北陽鎮青羊口小學等學校的貧困生捐贈數百套校服。
“孩子們收到新校服之后都很喜歡,有人寄來參加集體活動的照片,還有孩子專門打電話向我道謝,這些都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戚紅濤說,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賚店鎮田辛莊小學的一個孩子。戚紅濤幾年前送去的校服現在穿不上了,這個孩子不舍得扔,留給弟弟繼續穿。戚紅濤再次到學校的時候,那個孩子還特意帶著弟弟給他道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