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鶴壁市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人才需求,出臺《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的若干措施》,鼓勵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到基層一線貢獻才智、建功立業。
暢通人才流動 渠道,促進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為暢通人才流動渠道,鶴壁市改進編制管理方式、完善向基層一線傾斜的職稱評聘政策、改進縣鄉事業單位人員招聘方式方法、創新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開展鄉土人才聯絡和回歸行動。
加大事業編制資源統籌力度,靈活使用編制,實行動態管理、調劑使用,結合事業單位改革,盤活存量編制資源。對符合使用人才編制條件、有高層次人才用編需求的市直事業單位及時下達人才編制,確保所需高層次人才用編需求,同時支持各縣區在事業編制總量內設立高層次人才專項編制,用于補充急需緊缺人才,并在使用上向縣鄉基層一線傾斜。試行科技、衛生等領域引進人才“縣管鄉用”,按照省教育廳統一安排探索推行鄉村教師“縣管校聘”,促進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實行城鎮中小學教師及衛生、農業、林業、水利等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凡晉必下”制度,將在農村基層一線1年以上工作服務經歷、貢獻和業績作為高級職稱評聘的必要條件;在評聘中、初級職稱時,對有基層一線工作服務經歷的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對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評聘職稱時淡化或不作論文要求,適當放寬學歷和任職年限要求,側重考察其工作實績。對在農村連續從教男滿25年、女滿20年的在編在崗教師,可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符合申報條件的,直接評聘中小學一級教師;對在農村連續從教滿30年且離法定退休年齡不滿5年的農村教師,可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考核認定中小學一級教師。對鄉村醫生高級職稱業務水平考試單獨劃線;對長期扎根在農村基層工作的全科醫生,取得全科(中)醫師中級職稱后,繼續在農村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連續工作滿10年者,可直接考核認定副高級職稱。對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一線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醫療衛生工作者,在職稱評聘中優先申報、優先參評、優先聘任,免除衛生支農任務,繼續教育學分不作要求,其防治工作總結或專題報告可作為晉升職稱時的重要業績成果。
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任務較重,長年招聘困難的縣鄉事業單位可采取校園招聘、直接面試、組織考察、技能操作等多種方式,靈活招聘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擴大省選調生招錄規模,名額向基層一線傾斜,選調生到崗后先安排到鄉鎮、村進行為期2年的培養鍛煉。全面落實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持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特招醫生等基層服務項目,引導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一線工作服務。對鄉鎮事業單位引進的急需高層次人才,可采取特設崗位的辦法,不受單位崗位總量、結構比例限制,適當核增績效工資總量,并在內部分配時予以傾斜。
允許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兼職掛職、技術咨詢、項目合作、醫師多點執業等方式,按規定到鄉村基層一線兼職兼薪、按勞取酬。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社團在縣以下,圍繞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設立基層科技服務站,遴選科技人才進站兼職服務,當地可根據實際需求給予一次性經費補助,提供必要工作場地。
加強溝通聯絡,鼓勵和引導在外創業有成、熱愛家鄉的創業能人、社會賢達等,返鄉創辦實業,反哺家鄉建設。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機關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以參與村級事務、開展志愿服務等方式到鄉村施展才能,縣、鄉兩級可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區分不同情況給予適當的交通費、誤餐費等專項補助。
發揮重大人才 項目引領作用,補齊科技和人才短板
為發揮重大人才項目引領作用,鶴壁市加大重大人才項目(計劃)向基層傾斜力度、持續選派掛職博士到基層一線掛職服務鍛煉、加大科技特派員選派力度、做好科技副縣(區)長選派工作。
實施“興鶴聚才”計劃等市級人才項目(計劃),采取設立專崗、專項或者單列名額等辦法,在遴選、表彰時向基層一線傾斜。因政策傾斜獲得人才項目(計劃)支持的人員,在支持周期內離開相關崗位的,取消對其相應支持。(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按照按需選派、雙向選擇,優先滿足基層一線需要的原則,每年爭取省直部門直屬企事業單位和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博士、專家,到基層企事業單位掛職服務鍛煉,以項目帶動、技術支持促進基層經濟社會發展。
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員助力脫貧攻堅“十百千”工程,以市屬高校、科研院所和參與技術推廣服務的企事業單位為依托,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和力量,定期選派一批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科技特派員服務隊和科技特派員,重點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到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服務。
根據縣(區)自然資源、縣域經濟及產業發展特點、科技項目的開發和推廣等實際情況,積極從省直有關部門、省屬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爭取選派科技副縣(區)長,同一縣(區)掛職科技副縣(區)長不超過1人,掛職期限為2年,到期后返回原單位工作。
留住用好本土人才,提高基層一線人才待遇 保障水平
為留住用好本土人才,鶴壁市不斷加強本土人才培養、拓展基層人才成長空間、提高基層一線人才待遇保障水平。
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的鄉村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充分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作用,推進農村實用人才接受以農業職業教育為重點、以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補充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提升教育。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實施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和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計劃,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優先招錄農村“兩委”干部,具有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農民職稱的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鄉村致富帶頭人、農民技術人員、返鄉創業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采取集中教學和分散教學相結合、在校學習和“送教上門”“送教下鄉”相結合、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等多種教學形式進行學歷教育。
市縣機關事業單位在制訂招錄招聘計劃、組織公開選調遴選時,注重從基層人員中選拔,適當提高有鄉(鎮、街道)工作經歷人員比例。在提拔任用、交流重用、職級晉升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基層干部,注重從縣鄉基層選拔優秀干部交流到上級機關任職,落實鄉(鎮、街道)事業單位配備有關規定。
落實基層待遇保障有關政策措施,結合各縣(區)財力承受情況,適時研究提高鄉鎮工作補貼標準。新出臺工資津貼補貼調整政策時,優先保障基層特別是鄉(鎮、街道)足額兌現。縣鄉事業單位可采取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等靈活方式聘用急需高層次人才。基層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績效工資分配向重點崗位、重點人員傾斜。對縣鄉企事業單位新引進的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副高級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高級技師等急需緊缺人才,當地可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其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生活補貼納入績效工資總量管理,但不受總量限制,不納入總量基數。允許省市科技特派員、省博士服務團成員、鄉鎮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基層科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記者 陳海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