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司極具“性價比+體驗感”模式,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群。但海倫司卻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其背后的商業模式弊端逐步顯現。
記者丨曉敏 見習生丨曹偉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2009年第一家海倫司(09869.HK)成立,與動輒一杯雞尾酒都要百元起步的酒吧不同,海倫司酒館沒有駐唱、沒有調酒師,不設最低消費,主打色澤亮麗、適合拍照的近10元酒品。
這樣極具“性價比+體驗感”模式,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群。
到2020年,海倫司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酒館,2020年收入占據中國酒館業1.1%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海倫司給自己的定位是“年輕人線下社交平臺”,但在大多數喜歡它的人群里,它也被叫做“平價小酒館”。
2021年9月,海倫司在聯交所正式上市,成為酒館第一股,發行價為19.77港元,掛牌當天股價最高漲幅為30.25%達到25.75港元,至收盤市值299.83億港元,對應PE(市盈率)高達300多倍,引發資本界大量關注。
來自資本市場的聲音在說:瑞幸沒做成的事,海倫司做到了。
要知道,瑞幸拼命多年,講了無數個資本故事,卻翻了車。而海倫司上交的招股書不僅有門店規模,還有盈利空間,真的是酒館生意好過咖啡店嗎?
這份疑問,很快便在財報數據中給出解答。
3月28日晚,海倫司發布2021年度業績公告,年營收18.4億元,同比增長124.4%,年度虧損達到2.3億元,而2020年的凈利潤為7010萬元,2021年同比2020年由盈轉虧。
顯然,在快速擴張下平價小酒館也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其背后的商業模式弊端正在逐步顯現。
門店擴張背后陷入虧損
海倫司發布首份年報,收入約人民幣18.36億元,同比增長124.4%。相對于此前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1.15億元、5.65億元、8.18億元,同比增速為391.3%、44.78%,仍處在高速增長的跑道上。
海倫司公告稱,收入增長主要由于酒館網絡的快速擴張。
相對于此前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0年期間基本上是每年新開百家門店,2021年是激進開店的一年,直營酒館數量從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337家增加至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782家。
但海倫司賺錢主要不在營收,而是在成本控制上。
曾有媒體算過一筆賬,以海倫司標準成熟的單店模型為例,一家面積為350平米的門店,可以放下45張桌子,日均客流量為233人/天,客單價為60元/人。
運營這樣一家門店,需要10-12名員工,為了優化成本結構,海倫司聘請了大量外包人員,其全職員工和外包員工的比例約為3:7,理想狀態下,該店能創造高達27%的經營利潤率。
但前提必須保證原材料、員工、租金這三大開支的占比只減不增。
海倫司門店大規模擴張的同時,成本和風險卻也隨之上升。
據2021年業績公告,海倫司去年的原料成本、人力成本均高達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5%和222%;租金成本漲至2.2億元,同比增長120%。
在高成本支出下,海倫司利潤情況由盈轉虧。
2021年內虧損高達2.3億元,而2020年的凈利潤為7010萬元。
海倫司解釋稱,是可轉換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1.98億元,以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和上市費用1.23億元。
剔除這些因素,海倫司2021年的經調整利潤為1.1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扣除2億元左右的轉換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以及0.9億元的股份支付等,經調整后利潤率為5.4%。
而往年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凈利率分別為9.4%、14.0%、9.3%,也就是說,利潤率情況實際上是逐年下滑的。
商業模式弊端逐步顯現
實際上,區別于不少酒館,海倫司酒飲以自有產品為主、第三方品牌為輔,成就了其高于休閑零食、高于新式茶飲、咖啡連鎖店的平均毛利率。
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海倫司第三方酒飲毛利率分別為39.2%、52.8%、51.5%,自主品牌的利潤率更高,同期分別為71.4%、75.3%、78.4%。
然而,受制于這幾年原料普漲的大環境,海倫司2021年自有產品毛利率為80.2%,僅增加1.8個百分點,而第三方品牌毛利率為48.8%,下降了2.7個百分點。
這一點,從側面反映出其商業模式的痛點,定位于平價小酒館意味著產品單價低,并且在消費者心里已經根深蒂固了,很難有明顯的漲價空間。
去年10月底,海倫司宣布漲價,雖然漲價幅度都沒有超過1元,但也有不少消費者對此表示不滿,海倫司為此發布了一封致歉信。
在漲價面前 “小心翼翼”,也意味著,上游成本增加的壓力將集中壓在企業本身。
如何才能跑通低成本酒館破局之路?
海倫司選擇瘋狂擴張,想要靠規模和速度拿到跟上游的議價能力,從而節省成本支出。
2018年海倫司放棄了“直營+加盟”的開店形式,只做直營不做加盟,“直營”模式的優勢在于可以高效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這也是其能在2021年快速擴張的原因之一。
不過,新酒館能否在一段時間內實現盈利,尚未可知。
此前奈雪的茶(02150.HK)、瑞幸咖啡、茶顏悅色都有這樣的經歷,雖然擴張迅猛,但拖累整體業績表現,部分門店距離單店盈利還很遙遠,最后出現了一批關店潮。
海倫司的商業模式實際上和奈雪的茶、瑞幸、茶顏悅色等連鎖飲品店的模式非常相似。
一旦海倫司對成本的控制出現差錯,很快便會陷入資金壓力泥潭難以抽身。
再加上,此前這個賽道上同類競爭對手并不多,但是隨著資本不斷重視該賽道,海倫司的競爭對手也在逐步增多。
據悉,青島啤酒(600600.SH)早在幾年前便開始進軍酒吧行業;海底撈(06862.HK)、奈雪、星巴克等企業也紛紛跨行,試圖分一杯羹。
此前,海倫司的核心競爭力“性價比+體驗感”很容易被替代,若無法從產品本質上及運營上提升核心競爭力,很容易被同行者超越,后面的路或許會越來越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