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曉敏 見習生丨 夏路 出品丨鰲頭財經(theSankei)
近日,孩子王(301078.SZ)發布的2022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44億元,同比下降 1.5%;歸母凈利潤約6700萬元,同比下降57%。 孩子王對此解釋稱,最近兩年,公司門店數量陸續增加,運營成本隨之增加,但由于新增門店運營時間較短,門店收入和盈利水平提升需要一定的時間,導致單店收入有所下降。中信建投(601066.SH)在研報中表示,2022上半年,孩子王的總體店效下滑9.65%至776.74萬元/店,其中華東地區下滑12.05%,拖累了整體店效。鰲頭財經注意到,2015年,孩子王頭頂“中國嬰童零售第一股”光環在新三板掛牌上市,2021年又轉戰創業板,進一步擴張影響力。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度公司營收分別為66.7億元、82.43億元、83.5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76億元、3.77億元、3.91億元,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2.4億元、3.17億元、3.1億元。
上市后業績開始變臉。2021年,孩子王實現營業收入90.49億元,同比增長8.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2億元,同比下降48.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22億元,同比減少60.84%。根據孩子王發布的2022年半年度報告,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3.74億元,同比下降1.4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94.33萬元,同比下降58.09%。與此同時,店均收入不斷下滑,2018年至2021年分別為2414.92萬元、2152萬元、1732.8萬元與1636.06萬元。從營收結構來看,孩子王的盈利來源單一,母嬰商品銷售占了總營收的九成,其中有一半是奶粉的營收。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奶粉所貢獻的收入占到了五成以上,收入占比分別達到51%、54%和58%。 業績持續虧損下,孩子王逆勢“加倉”,僅2021年一年就新增了61家直營門店,2022年公司還計劃新增50家門店。加速擴張也是為了提高市場份額。以孩子王2021年82.43億元的營收計算,在母嬰市場的市占率不足1%。截至2021年末,孩子王會員達到5000萬,會員貢獻收入占公司全部母嬰商品銷售收入的96%以上。
上市多年,孩子王頻頻陷入產品質量問題漩渦,曾多次因質檢不合格等問題被有關部門通報,行政處罰不斷。招股書顯示,2018年至2020年期間,公司及分公司、子公司累計收到50項行政處罰,處罰事由為“銷售不合格商品”的就多達28項。截至目前,在黑貓投訴平臺涉及孩子王的投訴接近500條。其中,與孩子王自營購物商城相關的投訴就多達百余條。今年以來多次被曝產品不合格。1月,孩子王臨沂泰盛廣場店銷售的爬行墊被曝不合格;2月廈門童聯孩子王銷售的“伊威”原味營養米粉被曝不合格。3月,寧波孩子王世紀東方店銷售的愛思貝嬰幼兒有機大米粉被曝不合格。5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2021年兒童學生用品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情況通報》顯示,孩子王旗下的7家子公司及門店上榜,涉及嬰童服裝、幼兒拼圖玩具、戲水玩具、套槍玩具、科學實驗寶箱(玩具)等,部分產品涉嫌假冒,另有個別產品經復檢仍不合格。二級市場上,2021年10月14日上市當天,公司股價曾暴漲303.81%,報收23.30元/股,市值沖破250億元。截至9月20日,公司最新股價僅為12.72元/股,已跌去約四成,市值為138.3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