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王杰仁
實習生丨汗青
出品丨鰲頭財經
電動車行業正在經歷變局。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電動兩輪車年銷量為5000萬輛,相較于2023年的5500萬輛下降約9%。
政策迭代、需求減緩,多重原因下,行業的洗牌期正加速到來。近期,多家電動車企業相繼公布財報,從業績來看,雅迪控股(01585.HK)、新日股份(603787.SH)、愛瑪科技(603529.SH)等老牌電動車企業面臨著較大的銷售壓力,而小牛電動、九號公司(689009.SH)等行業“新勢力”則通過不同途徑實現了逆勢增長。
01
“行業一哥”雅迪凈利腰斬,愛瑪營收凈利雙增仍銷售承壓
曾作為電動車一哥的雅迪控股2024年業績失速,不僅營收與毛利率出現下滑,凈利潤更是“腰斬”。
財報顯示,2023年雅迪實現營收282.36億元,同比減少18.8%;實現12.72億元,同比減少51.8%。在銷量上,雅迪電動踏板車銷量從2023年約496萬臺下降約20.7%至2024年約393.1萬臺,電動自行車銷量從2023年約1156.1萬臺下降約21.4%至2024年約908.9萬臺。
雅迪將銷量下滑的原因歸為去庫存,“由于作為應對國家標準調整、加速現有型號庫存清倉戰略舉措的一部分,若干現有型號產品售價降低。”低價清庫存帶來了雅迪毛利率的下降,2024年,雅迪的毛利率為16.9%,2023年的這一數據則為15.2%。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采取了降價清庫存的戰略,但雅迪的庫存不降反升。財報顯示,2024年雅迪存貨為12.79億元,同比增長了33.9%;平均存貨周轉日數也由2023年的15.04日增加至去年的17.03日。
“存貨增加有合理原因,新老國標產品交替,企業需要對即將到來的置換需求進行補庫。”行業分析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但與此同時,雅迪還面臨著老產品去庫存不暢和新產品銷售不利的風險,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內雅迪將繼續銷售承壓。”
同屬老牌電動車銷售企業的新日電動車凈利潤下滑的幅度更甚于雅迪,財報顯示,新日2024年實現營收35.11億元,同比下降14.49%;實現凈利潤2562萬元,同比下跌70.88%。
相比之下,愛瑪科技業績穩健,不僅營收凈利雙增,在凈利潤這一指標上還超越了雅迪。財報顯示,2024年愛瑪實現營收216.06億元,同比增長2.71%;實現凈利潤19.88億元,同比增長5.68%。
增長還在延續,且更為迅猛。今年一季度,愛瑪營收同比增長25.82%至62.32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25.12%至6.0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業績良好的愛瑪也出現了銷售端承壓的情況,2024年,其電動自行車銷量為753.61萬輛,同比微降0.88%;電動兩輪摩托車銷量236.93萬輛,同比降低11.81%。
“智能化不足、品牌和技術升級的前瞻性不足是老牌電動車企業的共性問題,當新國標到來后,企業的合規成本抬升,消費者的智能化需求釋放,老牌電動車企業的問題便集中爆發,進而導致相關企業市場表現不佳,進而影響財務業績。”前述行業分析人士表示。
02
新勢力吃到“新國標”紅利
在老牌電動車企業面臨壓力的同時,九號公司、小牛等行業“新勢力”的表現截然相反。其中九號公司在營收、凈利、毛利率等多個關鍵指標上均實現增長,小牛在銷量增長的同時虧損收窄,并有望在今年成功扭虧。
小牛電動財報顯示,2024年其實現營收32.88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凈虧損1.93億元,相較于2023年2.718億元的虧損大幅收窄。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第四季度小牛營收同比增長71.1%至8.19億元,創下了自2022年以來的單季度最高增速。
小牛的增長主要源于去年采取了渠道下沉、以價換量等市場策略,2024年,其產品的平均售價下探至3000元區間,相較于2019年超4900元的平均售價降幅明顯。與此同時,小牛2024年加強了在二三線城市的渠道下沉,2024年終端門店數量凈增加879家來到了3735家。
國信證券預測,小?;驅⒃?025年實現扭虧,“主要基于其在高端電動兩輪車領域的競爭力及積極的產品、渠道策略調整。公司推出高端鉛酸電動兩輪車,降低售價,提升智能化配置,同時加強二三線城市渠道下沉,有望改善銷量及利潤。預計2025年凈利潤1.4億元。”國信證券研報顯示。
同屬于行業“新勢力”的九號公司2024年業績表現優于小牛,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41.96億元,同比增長38.87%;實現歸母凈利潤10.84億元,同比增長81.29%。在銷量上,九號公司電動兩輪車2024年合計銷量為260萬臺,實現收入72.11億元,同比增長70.38%。
增長延續到了今年一季度,4月30日,九號公司披露的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九號實現營收51.12億元,同比增長99.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56億元,同比增長236.22%。
在外界看來,九號公司逆勢增長的原因在于吃到了新的行業紅利。“在過去電動車市場尚未飽和的時候,渠道和性價比是競爭關鍵,諸如雅迪、愛瑪等老牌企業憑借先發優勢享受到了市場紅利,隨著市場趨近飽和,行業消費開始升級,用戶開始關注產品的智能化、個性化、高端化上,此時的行業紅利自然降到了一直主打智能、高端的九號等新勢力品牌上身上。”行業觀察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鰲頭財經發現,九號機器人業務也在2024年大幅增長,但目前占營收比重并不高,尚未擔負起第二增長曲線的重任。財報顯示,2024年九號公司機器人業務同比增加254.76%來到了8.9億元,占總營收比重僅為6.2%。
行業洗牌期還未結束,2025年是電動車新國標落地之年,去年業績集體失速的傳統品牌們仍有時間調整方向,九號公司等新勢力也需要把握好當下的增長優勢,行業的格局是否會在今年發生較大改變?仍需要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