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新疆克州阿克陶縣依也勒干村的村民正在林果基地勞作。(攝影:王壯飛)
中國日報9月20日電(記者 曹音)2013年,新疆克州阿克陶縣依也勒干村被自治區確定為全國深度貧困村。這些年,經過村里的設計規劃,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已“搖身一變”,成為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林果產業示范基地。
據自治區紀委常委、依也勒干村第一書記阿迪力·艾力介紹,該村在2013年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3戶2032人。通過“找準窮根病因”后“對癥下藥”,2019年已實現整村脫貧。
“依也勒干”在維吾爾語里是“寬闊的平原”。依也勒干村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塔里木盆地的西部邊緣,總面積24平方公里,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土地貧瘠、土層薄、地表水滲漏嚴重,戈壁灘占全村總面積的18.7%。同時,這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還十分落后,農業產業化程度低,95%以上都是糧食作物為主,耕種不精細,導致低產出、低效益、低收入,農民工作的內生動力不足。“農民寧愿吃玉米糊糊,不愿外出吃手抓肉。”阿迪力說。
2017年,自治區的駐村工作隊入駐以來,通過深入調研走訪,解決了困擾村里發展的土地糾紛問題,化解了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矛盾,并結合地情、村情、風土人情,邀請中維國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和克州國土規劃院,高標準、高起點做村莊規劃、村莊提升美麗鄉村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和脫貧幫扶規劃,提出了“提升第一產業、做強第三產業”的理念。
9月20日,新疆克州阿克陶縣依也勒干村的村民正在林果基地勞作。(攝影:王壯飛)
經過多方論證,優化產業結構,依也勒干村走上了大力發展林果業、蔬菜業、畜牧業的道路,形成了以巴仁杏、杏梨、桃子等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我們的目標是,讓從不種菜的村,變成林果旅游村。”阿迪力說。
2017年,姑麗阿扎提·達吾提成為了林果基地的一名護林員。通過學習種植、修枝等技術,她今年在基地自己承包了10畝地,決定豐富自家的勞動收益。她告訴記者,她家共有4口人,兩個女兒都在讀書,她和丈夫在村里的帶領下,通過勤勞的雙手,已經讓家里擺脫了貧困,家庭人均收入也從2018年的3000元增長至2019年的1萬元。“在林果基地上班,我很高興。以前這里都是荒地,什么都沒有,現在都種上了林果,有桃和杏,樹綠綠的,看著心情就好。而且我以前是家庭婦女,現在終于走出門了,有了自己的工作。”
談到未來的生活計劃,30歲的姑麗阿扎提說:“以后這里游客多了,我也想做點小生意,開一家自己的服裝店。”
9月20日,新疆克州阿克陶縣依也勒干村的村民正在林果基地勞作。(攝影:王壯飛)
據悉,該基地種植的林果面積達6500畝,成活率達到93%。通過套種飼草、小麥、西瓜等,2020年預計每畝產值將達到800元以上,未來五年內,每畝產值可增長5000元。
除了經濟效益,村里還成立了林果技術服務合作社,已聘用11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護林員,每人每年收入可達1.5萬元。另外,以基地為依托的周邊產業發展也為當地及周邊地區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
“脫貧要靠貧困戶,要發動貧困戶的內力,”阿迪力說。“只有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讓他們通過勤勞的雙手,提升工作的積極性,帶動產業可持續發展,才能讓他們永不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