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太行山區的武安市石洞鄉河西村,只見矗立在村口的“新中國紅色新聞媒體的搖籃——河西村人民日報舊址、新華社舊址”標志牌鮮紅奪目,街道兩側的文化墻上展示著當年新聞記者工作場景,向人們訴說著這里光輝的紅色新聞史。
鉛火青春獻革命
“人民日報社來到我們村時,我剛好10歲。當時,報社連大人帶小孩在內,有一二百號人。俺村家家戶戶住著報社人,我家曾住著電務科5個小伙子。經常能聽到‘嘀嘀嗒嗒’的發報聲。他們用的是手搖發電機,人手不足時,俺村的小伙子還常來幫忙呢。當時,報社多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中有好幾對是在俺村結婚生子的,李莊就是在這里結的婚,張磐石的二兒子二牛也出生在這里。俺們這些小孩兒經常與報社小孩兒一起玩兒。”85歲的賈米山老人興奮地向記者講述著當年人民日報社在河西村的崢嶸歲月。
1946年4月,晉冀魯豫中央局決定籌建機關報,任命太行區宣傳部長張磐石調任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兼報社社長、總編輯。由于新華通訊社晉冀魯豫總分社與報社合并,所以張磐石還兼任總分社社長。安崗、袁勃為副總編輯。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報》在邯鄲市創刊。1946年6月27日,從邯鄲轉移到武安的南文章村。從7月1日起,《人民日報》在南文章村首次用上毛澤東親筆題寫的報頭。8月,報社隨中央局再次西遷到河西村,直到1948年6月遷往平山縣里莊村,與《晉察冀日報》合并為中共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1949年8月,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從1946年5月15日創刊到1948年6月14日終刊,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共印746期,其中在武安就出版了702期。這里還走出了張磐石、安崗、李莊、齊越等一大批新中國紅色新聞事業的奠基人。
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駐河西村期間,還擔負籌建新華社臨時總社和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接替臺的重要任務。張磐石親自部署,在人、財、物各方面全力支持,最終選址涉縣。兩年時間里,報社始終堅持傳遞黨的聲音,在戰略變局中發揮著黨的耳目喉舌的作用。這些新聞記者以紙筆和電文為武器,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以紙筆和電文為指揮棒,指導著全邊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土改、支前等各項工作。
友誼豐碑駐心中
“我們村距當年的晉冀魯豫中央局駐地冶陶鎮十多里,距邊區政府駐地三王村六里多,距邊區參議會駐地什里店村五里,抗戰時期是老根據地,群眾基礎好。俺村的土改搞得也較早。報社一到俺村,村里就把最好的房子讓給了報社用。”河西村老支書張明亮邊走邊介紹。
我們跟著老支書來到了他說的最好的房子,也是當年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舊址所在地。這座被村民稱為“玻璃院”的大房子,是個一進二的院落,原是地主的宅院,也是當時全村唯一安裝有玻璃的院子,所以叫“玻璃院”。北上房為二層樓房,其余為平房,整個院落建筑氣勢宏偉,磚雕、木雕精美,后院廊道兩側分別掛著“人民日報社”“新華通訊社”的大牌子,是編輯部集體辦公的地方。而前院房屋稍小,現建有“崢嶸歲月——中央新聞單位在武安”的專題展覽。沿著參觀路線,我們先后來到了張磐石和安崗的舊居,現分別建有“鉛火青春——紅色新聞人與武安”“紅色記憶——新聞記者筆下的武安和晉冀魯豫邊區”兩個展室。展室中的一幅幅老照片、一張張舊報紙、一件件陳列物,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的紅色新聞史。
“俺們與報社感情很深,就像一家人一樣。為了改善報社的生活,村里無償撥給報社數十畝地和牛羊豬等牲畜,那些地畝賬至今還保存在村里呢!”老書記自豪地說。群眾愛報社,報社更愛群眾。河西村民都記得一件事,當時村里一名婦女難產,危急時刻是報社醫生陳玉秀妙手回春,確保母子平安。村民段弟的、李用的、李喜廷的孩子都是陳玉秀接的生。報社離開河西村前,安崗特地挨門挨戶看望老鄉,詢問是否有損壞的東西,并將自己心愛的小木箱和部分書籍贈給房東楊書廷作紀念。之后的70多年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與河西村群眾經常有書信和人員來往,這份友誼像太行山一樣牢固綿長。
紅色基因代代傳
河西村在70多年前,為黨的紅色新聞事業和革命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70多年后的今天,在一代一代武安人、河西人的努力下,紅色新聞人鑄就的紅色基因得到了賡續和傳承。
“近年來,武安市出資收回了原由村民所有的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舊址,并進行了修繕和保護,現已升級為邯鄲市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它也成為武安市黨史教育基地、邯鄲市新聞記者實踐基地。每逢建黨日、國慶節等重要節日,這里成為黨員干部和青年學生的‘打卡地’。尤其是在今年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中,這里先后接待了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省內各級新聞宣傳單位和武安市直、鄉鎮的各級黨員干部,他們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傳承紅色基因,從紅色新聞史中汲取到了比擔當、作貢獻、干事創業的精神力量。”武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曹素芝說。
70多年來,武安市的發展成就輝煌,先后榮獲全國百強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河北省文明城市、河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先進縣(市)。河西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農業、智能養殖業和生態礦業蓬勃發展,實現了全面小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極大提升,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邯報融媒體記者 李文科 通訊員 張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