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寧曉敏
實習生丨鐘嘉
出品丨鰲頭財經
74歲的“威海首富”陳學利用37年時間打造了資產近800億元、擁有8大產業的威高集團。
陳學利長袖善舞,打造了橫跨A股、H股市場的威高系,實際控制威高股份(1066.HK)、威高骨科(688161.SH)、華東數控(002248.SZ)以及正在沖擊A股IPO的威高血凈。陳學利借助不斷分拆上市、收購,上演著資本圈錢術。
不過,威高系的前景未必樂觀。2月19日,威高骨科收漲至26.27元/股,仍較巔峰時下跌了近80%。威高股份目前的股價也較巔峰跌去了逾70%。
與股價大跌相匹配的是,威高股份、威高骨科等威高系成員業績均明顯下滑,呈現業績、股價雙殺局面。
3年半的招待費達到近2.3億元,陳學利推動威高血凈A股IPO勝算幾何?
01
覆蓋八大產業的威高集團
在山東威海,陳學利的大名無人不知。
根據公開信息,陳學利1951年10月出生于山東威海。1974年,他在威海市王家欽村任黨支部書記。14年后,37歲的陳學利成為威海環翠區田村福利院院長,這是一家鄉鎮福利院。
有報道稱,福利院的飲食條件較差,老人們經常吃大鍋燉菜,缺乏營養。陳學利萌生了通過創辦副業改善老人生活的想法。去蘇州出差時,他在一家招待所看到服務員利用閑暇時間組裝輸液器,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
1988年,陳學利借款2.5萬元創辦山東省威海醫用高分子制品總廠,從生產一次性輸液器開始,逐步擴展到注射器、輸血器、輸液針等低值醫療耗材產品。1991年,全國一次性輸液器標準化生產車間建成,推動全國醫用高分子器械生產企業標準制定和規范化生產。
1993年,公司轉換經營機制,產品銷往俄羅斯、中東、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南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
1998年,企業改制,陳學利發起設立威海市醫用高分子有限公司,瞄準高值醫療耗材領域,逐漸向骨科、血透、介入等高值醫療器械滲透。
2000年,陳學利同時擔任威高集團、山東威高集團醫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通過與科研院校、研究機構聯手,威高集團不斷突破,相繼推出透析器、留置針、心內耗材、骨科材料等1000多個品種、20多萬個規格的產品。
2004年,威高股份赴港上市。當年,公司營業收入達4.08億元、歸母凈利潤0.66億元。同年,威高集團首次成為山東省百強民營企業,多次入圍山東民企百強、中國民企500強和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名單。
如今的威高集團規模有多大?
官網顯示,威高集團產業以一次性醫療器械和藥品為主導,打造醫療生態鏈,下轄醫用制品、血液凈化、骨科、生物科技、藥業、心內耗材、醫療商業、房地產等8大產業集團。集團銷售網絡遍及國內外,建有100多家銷售辦事機構服務于全國醫院,產品銷往美國、歐盟、南非、巴西、東南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威高集團在上海清算所披露的2024年三季度報告,截至2024年9月底,威高集團總資產達779.25億元。
2020年,陳學利以205億元財富再登上胡潤富豪榜,成為威海首富。
02
連續分拆圈錢擴張
從2.5萬元起家到總資產接近800億元的威高集團,資本的力量功不可沒。
早在2002年,陳學利提出加強資本運作,推動公司上市。2004年,威高集團子公司威高股份登陸港交所,成為陳學利收獲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在資本助推下,威高股份的產業逐漸向骨科、血透、介入等高值醫療器械領域延伸。2005年,威高骨科成立,主營業務包括研究及開發、生產及銷售脊柱、創傷及關節骨科植入物。
2015年,威高股份分拆威高骨科赴港上市并向港交所遞表,后因市場變化終止港股IPO。2016年,威高骨科曾嘗試與恒基達鑫重組,作價60.6億元借殼上市,未能如愿。
2019年,威高股份再度分拆威高骨科至科創板IPO,因其銷售人員異常獎金受到商業賄賂質疑。2017年、2018年,威高骨科銷售人均獎金分別為22.79萬元、28.2萬元,2019年前7個月,人均獎金達73.84萬元。
威高骨科否認商業賄賂行為,稱已于2019年7月終止銷售人員現金獎勵政策。直到2021年6月,威高骨科才得以在科創板掛牌。此次IPO,威高骨科募資15億元,其中1.8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在威高骨科IPO上市之時,威高血凈被分拆出來,在山東證監局備案擬A股IPO。股權結構顯示,威高集團、威高股份分別持股46.39%、26.55%。
從A股到港股再回A股,兜兜轉轉,2023年12月30日,威高血凈向上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在主板上市,募資不超過13.51億元。實際上,威高血凈并不差錢。截至2024年6月底,在基本無債務的情況下,公司貨幣資金與交易性金融資產(銀行理財產品)合計達7.28億元。
今年2月19日,威高血凈披露招股書。
除了分拆上市IPO募資外,威高集團自身也積極發行債券融資。如2020年底,威高集團應付債券56.03億元。
威高集團的擴張不僅依賴分拆上市,還包括大手筆收購。
2018年,陳學利推動威高股份收購美國愛瑯公司,耗資56億元。美國愛瑯主要從事研發、制造及銷售用于腫瘤介入及血管介入手術的醫療器械,產品包括活檢產品、血栓管理設備、導液管及導絲等。
2020年,威高股份表示可能分拆專注于血管及癌癥相關介入手術的一次性醫療器械業務獨立上市,但這一計劃未成形。
2018年,威高集團收購了華東數控16.06%的股權,后經增持持股比上升至17.50%。華東數控經營業績慘淡,基本屬于一家殼公司。
對于收購華東數控,有人認為陳學利的目的可能是將旗下資產注入以拓寬融資渠道。
通過資本運作,陳學利打造了橫跨A股、H股,由威高股份、威高骨科、威高血凈、華東數控構成的威高系。
03
業績與股價雙殺之憂
威高系的擴張仍在繼續,但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登陸資本市場20余年的威高股份,2023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32.44億元、20.02億元,同比下降3.80%、27.57%,二者自上市以來首次雙降。2024年上半年,營收凈利再度雙降,分別為68.27億元、11.08億元,同比下降3.45%、7.53%。
威高骨科的表現不佳。2021年上市當年,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1.54億元、6.90億元,同比增長18.08%、23.62%。上市第二年業績變臉,2022年、202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8.48億元、12.84億元,同比下降14.18%、37.63%;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44億元、1.12億元,同比下降21.17%、81.30%。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凈利分別為10.83億元、1.64億元,同比增長0.07%、34.66%,雖止住下降勢頭,但營收與上年同期持平,增長乏力。
正在沖擊A股IPO的威高血凈,業績疲態已現。根據2月19日披露的招股書,2024年公司營收凈利分別為36.05億元、4.49億元,同比僅增長2.03%、1.65%。而2022年、2023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15億元、4.42億元,同比增長21.22%、40.36%。
至于華東數控,依然未能擺脫困境。2024年前三季度,其歸母凈利潤為918.33萬元,同比下降5.69%。
威高集團自身業績也在下滑。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分別為285.39億元、214.34億元,同比下降0.10%、0.75%;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65億元、1.56億元,同比下降60.49%、64.94%,降幅遠超營收。
威高集團財務承壓明顯。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集團有息負債267.49億元,前三季度財務費用8.50億元,同比增長55.39%。
財務壓力可能是其連續分拆資產上市的重要原因。
二級市場上,投資者對威高系信心不足。截至2月19日,威高股份收盤價4.88港元/股,按前復權計算較2020年巔峰時的20.58港元/股下跌約76.29%;威高骨科收盤價26.27元/股,較巔峰時的123.63元/股下跌78.75%。
威高系備受詬病之處還在于費用異常。
2021年至2023年,威高骨科商業服務費分別高達5.30億元、4.99億元、3.55億元,三年合計13.84億元。該費用不包括銷售人員薪酬、市場推廣費、招投標費、差旅費等。
威高血凈的招待費畸高。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業務招待費分別為6353.21萬元、6107.39萬元、6886.1萬元、3521.99萬元,3年半合計2.29億元。
這些費用是否涉及商業賄賂?威高骨科籌劃借殼上市時曾被曝商業賄賂。裁判文書網顯示,2010年至2016年,威高骨科銷售代理欒某行賄多家醫院及11位骨科醫生,行賄數額合計178.2萬元。
借助資本市場圈錢擴張的威高系,能否踐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