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飛濤
實習生丨石磊
出品丨鰲頭財經
2022年底,Chat GPT和大模型成為科技行業最炙手可熱的話題,這讓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以擅長捕捉風口的周亞輝迅速察覺到一個新的機遇已然來臨。
2023年4月,由周亞輝創辦的昆侖萬維發布了對標Chat GPT的大語言模型天工3.5。產品的命名透露出昆侖萬維的自信,當時公司宣稱:“天工大模型已經非常接近OpenAI Chat GPT的智能水平。Chat GPT是基于GPT3.5大模型,所以我們把這個版本命名為天工3.5。”
與此同時,這家以《三國風云》等網頁游戲起家,熱衷于“追熱點”的公司再次調整戰略方向,在2022年年報中,20余次提及AIGC,并明確“將堅定全面投入AGI與AIGC”作為核心戰略。最近推出的“天工大模型4”4o版(Skywork4o),以及新產品實時語音對話助手Skyo,都在講述昆侖萬維的“All in AI”決心。
根據昆侖萬維官網,天工AI業務已構建了一個多元化的AI業務矩陣,涵蓋AI大模型、AI搜索、AI游戲、AI音樂、AI社交、AI短劇等多個領域。
然而,在昆侖萬維持續加大AI領域布局的同時,市場質疑聲卻此起彼伏。畢竟,面對頻繁換道、淺嘗輒止的過往,昆侖萬維當下身處于觀望期的大模型賽道,既是一場燒錢的持久戰,也是競爭激烈的修羅場,最為重要的是短期難見收益。
在全面擁抱AI的戰略下,今年前三季度,昆侖萬維實現營業收入雖同比增長4%至38.28億元,但凈虧損卻高達6.27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達到290.81%。
更添變數的是,半個月前僅任職14個月的AI布局關鍵人物顏水成宣布離職,為昆侖萬維的AI前景再添陰霾。
力求在大模型領域站穩腳跟的昆侖萬維,還能堅持多久?
01
數億級別的“燒錢豪賭”
在官方敘事中,昆侖萬維聲稱自己是一家領先的人工智能公司,現已完成“算力基礎設施——大模型算法——AI應用”全產業鏈布局,位列國內人工智能企業第一梯隊。
無可否認,在人工智能領域,昆侖萬維正置身于一場“豪賭”之中。
一方面,自Chat GPT橫空出世以來,昆侖萬維迅速開啟了戰略轉型、業務版圖的重塑,不僅拋售了曾寄予厚望的新能源業務“綠釩新能源”,還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將業務重心調整至AGI與AIGC、海外信息分發與元宇宙、科技股權投資三大板塊。
另一方面,面對大模型市場的激烈競爭,昆侖萬維坦言,需要長期儲備至少10億美金以上的資金。
顯然,與百度、阿里等資金實力雄厚的互聯網巨頭相比,昆侖萬維在資金規模上并不占優勢。
為了籌集AI項目所需資金,滿足經營發展的需求,昆侖萬維不得不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融資。
11月22日,昆侖萬維公告稱因經營發展需要,將向兩家銀行申請合計不超2億元授信,全資子公司擬向匯豐中國申請不超3000萬美元授信。
自2022年底至今,以經營發展需要為由,昆侖萬維曾發布過超十則借貸擔保公告。除此之外,2023年7月,昆侖萬維實控人前妻李瓊完成13億元的減持套現,此前公告顯示,李瓊減持是為支持昆侖萬維AGI和AIGC發展,承諾出借減持股份稅后所得50%以上于昆侖萬維,年利率2.5%,期限3年。
在砸重金投身“All in AI”之前,提及昆侖萬維,其游戲公司的屬性更為大眾所熟知。昆侖萬維創立于2008年,以頁游研發與全球發行業務起家布局手游業務。
2015年1月,昆侖萬維登陸創業板,截至2016年,游戲業務仍是公司的營收支柱,占比超過七成,是國內首批游戲出海公司之一。
自2017年開始,昆侖萬維的游戲收入占比逐年下滑,2022年該板塊的營收占比已降至15.35%,廣告業務與社交網絡成為了公司收入占比最大的業務。
主營業務的轉變源自昆侖萬維大張旗鼓的投資并購,尤其是2020年昆侖萬維通過并表Opera與Star Group,使得公司當年收入規模達到歷史高位。
但轉折發生在2021年,這一年,昆侖萬維實現營收48.50億元,同比下滑10.51%;實現歸母凈利潤15.47億元,同比下滑69.32%。
2022年昆侖萬維業績頹勢更為明顯,報告期內,營業收入47.36億元,凈利潤11.53億元,分別同比下滑2.35%和25.49%。
2023年AI成新風口,急需資本新故事,曾經追過元宇宙、新能源等幾乎所有風口項目的昆侖萬維自然不會錯過。
2023年初,昆侖萬維更是立下“豪言壯志,要“All inAGI和AIGC”,并將其作為未來10年的戰略目標。昆侖萬維堅稱自己對AI業務的重視和早有布局,自2020年起就布局大模型,但其2023年4月發布的天工大模型并非完全自研,而是與北京奇點智源科技有限公司 (下稱“奇點智源”)聯合開發。
為了迅速在大模型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昆侖萬維再次祭出了屢建奇功的殺手锏——收購。
2023年6月,昆侖萬維宣布斥資11.45億元全資收購奇點智源,同時奇點智源也將獲得昆侖萬維控股子公司Star Group 25%的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奇點智源總資產僅為456萬元,總負債卻高達3917.22萬元,奇點智源的實際控制人王立偉,曾一度擔任昆侖萬維的總經理及首席財務官(CFO)。
僅僅三個月后,2023年9月,昆侖萬維又馬不停蹄地發布了另一項收購公告,計劃投入6.8億元收購成立算力芯片新興企業“艾捷科芯”58%的股權。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艾捷科芯的成立時間是2023年8月1日,距公告發布時間不到兩個月時間,且注冊資本僅為186萬元。
02
浪潮下的商業化焦慮
當前,市場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眾多中國大型企業在開發大模型及其衍生應用方面,主要是在跟隨OpenAI的步伐前行。在最新發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中,昆侖萬維坦言,當前國內大部分大模型公司均處于奮力追趕GPT-4技術水平的階段。
一個多月前,在面對媒體提出的關于與OpenAI競爭差距是縮小還是擴大的問題時,昆侖萬維的董事長兼CEO方漢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在基礎層面,即大模型方面,由于硬件等因素的限制,我們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大約兩年的差距。”
然而,在產品層面,由于當前一級市場活躍度不高,國內AI創業企業更加渴望盈利,加之國內互聯網在產品創新方面并不遜色于美國。
中國企業更加注重盈利,而美國企業則更側重于模式創新。方漢指出,“這種不同或許各有利弊,但我可以預測的一點是,最賺錢的AI產品一定是中國企業先做出來的。”
2024年被視為人工智能大模型商業化“元年”,各家大模型技術也逐步落地具體場景。
在應用產品的道路上,昆侖萬維則選擇了一條稱得上激進的路線,目前已形成包括AI大模型、AI搜索、AI音樂、AI視頻、AI社交、AI游戲等在內的多元AI業務矩陣。
然而,從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來看,AI對昆侖萬維業務的顯著賦能效應尚未清晰展現。
2024年前三季度,昆侖萬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8.28億元,同比增長4%;但凈虧損卻高達6.27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達到290.81%。
具體到第三季度,昆侖萬維實現營業收入13.2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6%。然而,凈利潤卻遭遇大幅下滑,錄得虧損2.37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高達695.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虧損為2.41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加大研發費用,以及投資業務承壓導致。
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持續“All in AGI與AIGC”的過程中,昆侖萬維的研發投入持續上漲,研發費用進一步提升至11.4億元,同比增長84.5%,這一數字甚至超越了2023年全年的9.7億元。
昆侖萬維近年來曾依賴投資收益支撐起過半利潤的局面不復存在。
昆侖萬維稱,報告期內,公司投資組合中愛奇藝等標的股價大幅下滑,對公司利潤表現造成不利影響。
最顯性的擔憂則是,財報披露之后不足半個月,著名AI學者、天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顏水成離開昆侖萬維,這距離他加入僅僅過去14個月。
2023年9月,顏水成作為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的專家,就職于微軟亞研院并擔任“AI四小龍”之一依圖科技的首席技術官,宣布加盟昆侖萬維,與創始人周亞輝共同擔任天工智能聯席CEO,并兼任昆侖萬維2050全球研究院院長。
目前,昆侖萬維尚未公布顏水成的繼任者,公司表示,新任2050全球研究院院長將很快宣布,并強調研究院將與業務線緊密合作,推動創新技術在業務場景中的實際應用。
在2024年半年報中,昆侖萬維曾指出,AI應用的滲透是一個漸進過程,要大規模產生收入和利潤可能需要1-2年的時間。
對于昆侖萬維而言,當前的關鍵是保持在第一梯隊,確保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應用上保持領先地位。
當前,生成式AI市場正處于新老勢力激烈交鋒的階段。在這場競爭中,唯有那些能在短期內實現自負盈虧乃至盈利的玩家,才有資格參與下半場的角逐。
那么,市場對于留給昆侖萬維的時間還有多少呢?
商業化前景迷霧重重,資本市場的熱情同樣減退。2022年,昆侖萬維的股價長時間在10元左右波動。
自搭上AI概念的順風車后,其股價自2023年1月中旬起開始飆升,至2023年5月,盤中曾最高達到70.66元/股,累計漲幅超過300%。
進入2023年下半年,受股東減持等多重因素影響,其股價出現大幅下滑,至今年2月已跌至26元附近。截至目前,昆侖萬維的股價在44元左右浮動,與去年最高點相比已縮水約三成。